2014年5月7日

因文學,約今生 蔡淇華

  「很多年前我和一個男生第一次約會,在家附近的橋頭,我說十分鐘內你就要到,我不等人,他家離這橋得走上二十分鐘不只,後來我看見他氣喘噓噓從路的那頭一直跑來。其實他慢慢走來我也會等,一百分鐘我也不會離開,我是橋墩。」
  這是石德華的散文,一杯看劍氣,照膽照心,早已超越女性書寫。她的文字雲垂海立,迭宕靈動,一洗天地蕩然,讓人間生死情義,立地皆真。
有幸為石老師今日出版的散文集《約今生》寫序,希望朋友撥冗哂閱,認識一位真正的散文名家。
石老師是我文學創作上的恩師,我稱她「祖師爺」。她成立一秘密幫派,名「姐妹幫」,我是第一任幫主,男的。
十年前我突發奇想,找了友校成立「中台灣聯合文學獎」,透過友人,找到石老師擔任散文組評審,當文字在她唇齒間步步生蓮時,我眼睛一亮,中了!知道她就是文學,她,就是散文。這一輩子,我要賴著她不放。
十年來每一場講評會及數不清的文藝營,我坐在台下,被老師慢慢拉向文學,慢慢積壘,停了二十年後,竟又開始動筆了。爾後竟然也能得獎、出書、演講,甚至被三月學運天平兩端的讀者傳閱。記者問我,為什麼你的網路千字文,會讓焦躁的讀者靜心閱讀,甚至認同轉發?我答,那就是散文的魔法──石老師教我的魔法。
好的散文要有詩質,詩的第一個特質是節奏感。試讀「向上路一段十八號」:
「天地祭血,野魂悠盪,殘酷殺勠的戰亂中,戰士無名、無塚,遠征的新一軍,遺骨能安、忠靈享配,他們追隨的是孫立人將軍。」
四拍、四拍、八拍、四拍、二拍、六拍,接下來是兩個四拍及一個長句。
中文經過幾千年寫者的實驗,發覺四字、六字的節奏最容易產生力量,所以會有大量的四字成語及駢體四六文出現。石老師早已內化此道,而且體隨文氣,變化自如。
詩的第二個特質是形象思維的巧喻近譬,試讀「約會」:
「很多年前我和一個男生第一次約會,在家附近的橋頭,我說十分鐘內你就要到,我不等人,他家離這橋得走上二十分鐘不只,後來我看見他氣喘噓噓從路的那頭一直跑來。其實他慢慢走來我也會等,一百分鐘我也不會離開,我是橋墩。」
讀到「其實他慢慢走來我也會等」時,已讓人蕩氣迴腸,等讀到末句「我是橋墩」,對渺渺人間不渝真愛,已不須贅言。
老師全書對形象思維的運用準確,象徵意味濃,延展性極強。
詩的第三個特質是「留白」。「接受美學」創始人,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提出文本的「召喚結構」理論。伊瑟爾認為文學文本的召喚結構由「空白」、「空缺」、「否定」三要素構成,由它們來激發讀者在閱讀中,發揮想像來填補空白,確定新視界,構成文本的基本結構。
我在寫作教學時常告訴學生,非文學是自言自語,好文學是讓讀者看見自己。而這個「看見」則要靠藝術的「含蓄」及文字的「留白」來達成。試讀「愛情很老」:
「隔桌男女是教育人,男生一直批評體制,女生一直持平,不時那句「你在說我喔」顯得很性感,中間好幾次女生說「好啦,走吧」,那男的話就止,但都沒動作,時間軟泥那樣賴了一小下。窄臉挺鼻,活生生,美女。
那男生愛著她。
空氣裡有一粒極細分子輕微爆裂、翻個小筋斗、張一下眼、伸一下手,沒形沒影,但愛情都知道。」
非線性的描寫,顯得迭宕靈動,故事的留白處,召喚讀者去填補,而不同讀者填補的是自己對愛情的想像,讀者「接受」了寫者的美學,也重新「看見」了自己。
但只講老師文章的技巧,是小覷了老師。文以氣為先,老師文中有近代散文中難見的俠氣、英氣和大氣。
「這句話就是我不知究竟該問誰,通常只能啞然抬頭,蒼茫問天那些事的答案?三十三乘以三百,一日日朝晞初明,一月月曉星遙升。」
用一介女子胸噫「一灘歷史的咳血」,為孫立人將軍的三十三年幽禁平反。
「入田春彥的心願與後事,楊逵挺身擔起,他的名字並且因楊逵而將一代代被台灣人閱讀且記起。楊逵生命中兩次受助於入田春彥,次次都是新局開轉的契機。這就是我定義的,存義巷底,永恆不滅的生死情義。」
在人間花事剛過,院子吹起長長秋風時,仍賈起餘勇,用雲垂海立之勢,要用受傷的筆一洗天地蕩然,讓人間最完美的生死情義,立地皆真。
老師的文字一杯看劍氣,照膽照心,早已超越女性書寫。她是浩劫過後,海藍夏色的石垣島,她揹起丈夫的背包旅行,依然跟著他去到天涯海角。我們跟隨這樣一個對生命誠實由衷的作者,軒闊遠淡看人生。
是的,祖師爺,「終究我們相迎,相背,回眸,別頭,或者續來生,或者卜來生,也或者空來生。」我們還要繼續在這「萬流歸宗在生滅的必然裡」,對所有如幻的今生致敬,繼續在生命中的小事中做大飛揚。
老師,因文學,無去亦無來,可以省思時光,可以凝望初老,可以如實,約今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