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家庭推動品格最有用!

「家庭推動品格最有用。」在母親節聚餐時,有多少孩子會對在場所有的長輩招呼一遍?其實,這是可以要求的。大家一起加油唄?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專訪 2014.05.11
  「現在的孩子不習慣說『謝謝』,這兩個字不是只有表達感激,也能讓幫助自己的人『感覺值得』!」台中市惠文高中英文老師蔡淇華說,「禮貌」是他最重視的品格,對女兒從小到大的教育,唯一會勉強的事情,「請、謝謝、對不起,放在心裡,掛在嘴邊。」
  學運期間,蔡淇華在網路上發表「野百合爸爸給太陽花女兒的一封信」被大量轉載,文章中他提到,「說服別人時,除了證明自己對之外,也要承認另一方也有對的部分,這樣邏輯才對,也才能,得分!」引起網友認同與討論。

品格教育 要從家庭推動

他有感而發說,這段話要傳達「尊重」與「禮貌」的價值,這幾年來,台灣的品格教育喊聲震天,多淪為海報教育、口號教育,孩子心裡沒有尊重的價值,不可能實踐在生活裡,品格教育的推動令人隱憂。
  蔡淇華舉例,早些年的教學現場,上課鈴聲響,老師進入教室,學生們喊「老師好」,這幾年已不復見,下課時也不再「謝謝老師」,這些雖然只是「口號」,教育若不特別強調,學生無法耳濡目染,逐漸把老師教學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感恩的心」想法式微。
  「家庭推動品格最有用。」蔡淇華觀察到,多數家長將責任寄望在學校教育,這是不對的觀念,他自己回憶女兒的成長過程,因為個性害羞,幼時不論怎麼提醒,看到陌生人不會問好、遇到長輩不打招呼,「有一次我相當生氣,拿著吸管、橡皮擦一直丟她『體罰』」。

禮貌尊重 養成孩子習慣

蔡淇華分享,禮貌和尊重的品格教育,從孩子年幼時就要不斷耳提面命,孩子有禮貌的表現,要給予肯定「正增強」,鼓勵對的行為,並製造機會讓孩子表現,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禮貌」會成為習慣,女兒現在樂觀、開朗,對陌生人懂得體諒與尊重,謙遜有禮,「在她身上,我看見教育的力量」。
  「菩薩心腸、霹靂手段。」蔡淇華強調,禮貌、品格的養成必須要求,教育是一種制約,只有落實在生活裡,才能培養出感恩的心,對於別人的付出,絕對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家長和師長都要有這個體認,才能教育出「知足」的孩子。

2014年5月11日

天然

天然 詞/蔡淇華 曲/張嘉亨 孫懋文

他們說 有一天必然 我轉身 卻找不到你 
他們說 我們都該學會 風起時 看著對方起飛
我說 我不懂 我只知道我懂的自然

一座海洋 可以藏一萬朵雲 
一朵雲 可以躲一萬雙翅膀 
一雙翅膀 可以背一萬片天空 
一片天空 只守護一座海洋

親愛的 你的眼睛是最美的海洋 
那是我天天守護的自然
親愛的 其實我早已了然 
有一天 雲要飛走不帶傷感

我要學會笑著揮手 
感謝天 賜給我兩相遇的偶然

2014年5月7日

因文學,約今生 蔡淇華

  「很多年前我和一個男生第一次約會,在家附近的橋頭,我說十分鐘內你就要到,我不等人,他家離這橋得走上二十分鐘不只,後來我看見他氣喘噓噓從路的那頭一直跑來。其實他慢慢走來我也會等,一百分鐘我也不會離開,我是橋墩。」
  這是石德華的散文,一杯看劍氣,照膽照心,早已超越女性書寫。她的文字雲垂海立,迭宕靈動,一洗天地蕩然,讓人間生死情義,立地皆真。
有幸為石老師今日出版的散文集《約今生》寫序,希望朋友撥冗哂閱,認識一位真正的散文名家。
石老師是我文學創作上的恩師,我稱她「祖師爺」。她成立一秘密幫派,名「姐妹幫」,我是第一任幫主,男的。
十年前我突發奇想,找了友校成立「中台灣聯合文學獎」,透過友人,找到石老師擔任散文組評審,當文字在她唇齒間步步生蓮時,我眼睛一亮,中了!知道她就是文學,她,就是散文。這一輩子,我要賴著她不放。
十年來每一場講評會及數不清的文藝營,我坐在台下,被老師慢慢拉向文學,慢慢積壘,停了二十年後,竟又開始動筆了。爾後竟然也能得獎、出書、演講,甚至被三月學運天平兩端的讀者傳閱。記者問我,為什麼你的網路千字文,會讓焦躁的讀者靜心閱讀,甚至認同轉發?我答,那就是散文的魔法──石老師教我的魔法。
好的散文要有詩質,詩的第一個特質是節奏感。試讀「向上路一段十八號」:
「天地祭血,野魂悠盪,殘酷殺勠的戰亂中,戰士無名、無塚,遠征的新一軍,遺骨能安、忠靈享配,他們追隨的是孫立人將軍。」
四拍、四拍、八拍、四拍、二拍、六拍,接下來是兩個四拍及一個長句。
中文經過幾千年寫者的實驗,發覺四字、六字的節奏最容易產生力量,所以會有大量的四字成語及駢體四六文出現。石老師早已內化此道,而且體隨文氣,變化自如。
詩的第二個特質是形象思維的巧喻近譬,試讀「約會」:
「很多年前我和一個男生第一次約會,在家附近的橋頭,我說十分鐘內你就要到,我不等人,他家離這橋得走上二十分鐘不只,後來我看見他氣喘噓噓從路的那頭一直跑來。其實他慢慢走來我也會等,一百分鐘我也不會離開,我是橋墩。」
讀到「其實他慢慢走來我也會等」時,已讓人蕩氣迴腸,等讀到末句「我是橋墩」,對渺渺人間不渝真愛,已不須贅言。
老師全書對形象思維的運用準確,象徵意味濃,延展性極強。
詩的第三個特質是「留白」。「接受美學」創始人,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提出文本的「召喚結構」理論。伊瑟爾認為文學文本的召喚結構由「空白」、「空缺」、「否定」三要素構成,由它們來激發讀者在閱讀中,發揮想像來填補空白,確定新視界,構成文本的基本結構。
我在寫作教學時常告訴學生,非文學是自言自語,好文學是讓讀者看見自己。而這個「看見」則要靠藝術的「含蓄」及文字的「留白」來達成。試讀「愛情很老」:
「隔桌男女是教育人,男生一直批評體制,女生一直持平,不時那句「你在說我喔」顯得很性感,中間好幾次女生說「好啦,走吧」,那男的話就止,但都沒動作,時間軟泥那樣賴了一小下。窄臉挺鼻,活生生,美女。
那男生愛著她。
空氣裡有一粒極細分子輕微爆裂、翻個小筋斗、張一下眼、伸一下手,沒形沒影,但愛情都知道。」
非線性的描寫,顯得迭宕靈動,故事的留白處,召喚讀者去填補,而不同讀者填補的是自己對愛情的想像,讀者「接受」了寫者的美學,也重新「看見」了自己。
但只講老師文章的技巧,是小覷了老師。文以氣為先,老師文中有近代散文中難見的俠氣、英氣和大氣。
「這句話就是我不知究竟該問誰,通常只能啞然抬頭,蒼茫問天那些事的答案?三十三乘以三百,一日日朝晞初明,一月月曉星遙升。」
用一介女子胸噫「一灘歷史的咳血」,為孫立人將軍的三十三年幽禁平反。
「入田春彥的心願與後事,楊逵挺身擔起,他的名字並且因楊逵而將一代代被台灣人閱讀且記起。楊逵生命中兩次受助於入田春彥,次次都是新局開轉的契機。這就是我定義的,存義巷底,永恆不滅的生死情義。」
在人間花事剛過,院子吹起長長秋風時,仍賈起餘勇,用雲垂海立之勢,要用受傷的筆一洗天地蕩然,讓人間最完美的生死情義,立地皆真。
老師的文字一杯看劍氣,照膽照心,早已超越女性書寫。她是浩劫過後,海藍夏色的石垣島,她揹起丈夫的背包旅行,依然跟著他去到天涯海角。我們跟隨這樣一個對生命誠實由衷的作者,軒闊遠淡看人生。
是的,祖師爺,「終究我們相迎,相背,回眸,別頭,或者續來生,或者卜來生,也或者空來生。」我們還要繼續在這「萬流歸宗在生滅的必然裡」,對所有如幻的今生致敬,繼續在生命中的小事中做大飛揚。
老師,因文學,無去亦無來,可以省思時光,可以凝望初老,可以如實,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