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做,就對了!


  開始就是一種抵達,快開始你的一萬小時工程吧!
  「洲際盃棒球賽馬上要辦理,但手冊還缺一篇英文序,你知道市長剛出車禍,不方便寫,你可以代筆嗎?」任職市府的朋友匆忙來電。
  「大家都知道市長是留英的博士,擔任過外交部長,英文極好,我差他太遠了。」連忙推辭,我有自知之明。
  「別怕,市長會做最後的修改。」
  朋友的最後一句話打動了我。於是那年為自己開了一門課──「外交英文寫作」,指導教授是前外交部長。
  先收集網路上的國際範例,再參考過去的出版品,終於寫完了第一篇。但被大幅修改,功力真的有差。
  那一年因國際棒球場剛落成,我城一口氣辦了五項國際賽事,我就這樣一篇篇練習,從錯誤中學習,寫到第五篇,幾乎是全文無修過關。
  隔年,因與加拿大Burnaby締結姐妹市,市府希望再寫市長致詞稿。於是與學校秘書硬著頭皮寫完交卷。那天市長拿起演講稿:「我從事外交多年,從不照本宣科照稿唸,但這篇寫的真好,我決定逐字唸完。」
  我與秘書在旁雀躍萬分。心想,這門課,這個學分,應該是拿到了。
  想起大四那年,英文寫作被當,必須延畢,現在竟能登大雅之堂,人生境遇之懸殊離奇,連自己都感嘆莫名。究竟這一路走來,成敗功過,關鍵何在?
  這幾年辦理講座後,總會請新聞社同學做個專訪。「請問你成功的關鍵?」是必問題,神奇的是,從方文山、朱學恆、九把刀、到沈芯菱,竟然都回答一樣的答案──「成功前,必須先為這個目標努力一萬個小時。」
  那,為什麼是一萬個小時?
  連忙上網查詢,原來<一萬個小時定律>是美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於2008年在(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書中提出。在書中麥氏探討傑出的成功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書中提到:「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他舉出兩個例子:「披頭四成名前,從1960年到62年,在一家脫衣舞夜總會,連續開唱270個晚上的搖滾流水席。比爾蓋茲從13歲起,連寫了7年的電腦程式」
  麥氏不認為成功者的才華與創意,是那麼輕而易舉不絕而來,他認為現代世界中,許多我們原本束手無策的問題,其實只要花上一萬個小時,給人實驗、犯錯的機會,都有可能找出解答。
  這說法與方文山、九把刀的說法一樣。方文山說:「從小我就迷惑於宋詞之美,所以當送貨員和防盜系統安裝員時,我仍不斷閱讀,自編韻腳辭典,一直嘗試寫詞,還有,一直被退稿,我努力了幾十年,所以,不要把我當成天才。」
  九把刀更是不認為有一砲而紅這檔事。訪問他時,提到最低潮的時刻:「背部長二顆腫瘤、女朋友跑了、研究所落榜、寫的書五年都不賣、還沒當兵、還沒有一份正式的職業、母親又生了重病。面對這樣的人生,我仍然堅持寫下去。」
  方文山與九把刀對志業的投入,何止一萬小時?
  然而,真的任何事只要投入一萬個小時就一定會成功嗎?麥氏不如此認為,他補充:「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善用特有的「文化」遺澤;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在這景氣低迷,出路無踪的年代,我輩要如何闡釋及應用麥氏的理論,進而寫下自己成功的故事?
  目前對成功最世俗的定義應是進入「贏者圈」,也就是成為「經濟自足,有閒錢休閒娛樂,退休生活無虞之人」。在M型化的世界,中產階級逐漸消失,「贏者圈」日形縮小,2013年華文企管網估計「贏者圈」在美國的人口比例,只佔10%左右,在台灣更小。
  目前世俗認為進入「贏者圈」的終南捷徑是藉由聯考及國家考試,成為醫師、會計師、司法人員、高級工程師、教師、或公務員等(後二者之所得若與新加坡或香港比較,事實上仍偏低)。縱使所有的學生在這條窄路上殺成一片紅海,上述的人口比例仍不到10%。因此,對於不擅長考試的學生而言,就要有麥氏的思維──「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是的,90%的學生若執著把大學文憑當成終身飯票,這將是悲劇一場。
  但弔詭的是,在全民升大學的今日,不只台灣,世界正上演著如此的悲劇。<讓天賦自由>一書認為今日大學的課程是為“早期工業革命後的社會”所設計。今日大學分科太細,缺乏連結。此外,在“知識半衰期”日益縮短的當下,往往今日學到的知識,畢業後沒幾年便已不合時宜。
  美國股神巴菲特根本不贊成自己的小孩唸大學;創立“旺旺集團”的蔡衍明為了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學習”,讓二個兒子唸到高二即休學進入職場。
  2010年8月出版的<經濟學人>更以“Will they still come?”為題,批判大學學不到什麼東西。愛因斯坦曾開玩笑說:唯一妨礙我學習的是我所受的教育。2011年大病初癒的嚴長壽急迫出版“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他在書中為缺乏技術深度、學歷掛帥的技職教育憂心忡忡,更為博士碩士化,碩士大學化,大學高中化的教育浪費痛心。
  明知道前面是一道山壁,而世界的教育列車仍一頭撞去時,當老師的必須有不同的思維,家長和學生更應審時度勢,決定是否要搭另一輛車。
  那一列撞山的火車在台灣快要佔滿整條鐵道,上面坐滿迷信文憑的朝聖者,他們的列車途經一個叫做「cost down」(降低成本)的車站,驗票時文憑被丟進煤炭爐,發出小小的熱力,前進時輕輕發出22K、22K的聲音。
  然而我們知道,有一列火車叫「value up」(提高價值),全民上車後,一起開向「贏者圈」的車站。這種火車在德國和瑞士跑的最快,但上車的車票不一定是文憑,大部份拿的是證照(是真正檢驗過的證照),前進時發出的聲音是「value」(價值)、「value」(價值)。
  是啊!台灣現在的生存策略是一味的砍價格,把全民趕出贏者圈;但在這個世界,價值才是王道。100元的夜市錶和100萬的瑞士錶可能都準,但不同的是價值;100萬元的國產車和300萬的德國車都好開,但不同的,仍是價值。
  以前在台北做廣告文案時,發覺許多公司領最高薪的竟是學歷最低,但創意最好的怪胎,他們是組織的核心價值,與學歷無關;五星級餐廳薪水最高的是大廚,而非端盤子的服務生,關鍵一樣在價值。
  也就是說,平常不閱讀,沒有天馬行空創作習慣的人,縱使有大學廣告系文憑,到廣告公司只能跑腿;不專精烹飪的大學觀光餐飲系畢業生,只能當跑堂。
  然而,要建立不可取代性,擁有各個職場的核心價值,其修練過程,往往就需要麥氏提出的「一萬個小時」。關鍵在於,「贏者圈」內的贏家會比其他人早開始他的「一萬個小時」修煉。
  一個大學機械系畢業的學生,英文好,又活潑,一直是師長最不操心的孩子,覺得他以後「做什麼都行」。畢業後他靠英文能力到國外學浮潛,回國後在墾丁當了兩年潛水教練,然而薪水實在太低,考慮轉換跑道。他對餐飲很有興趣,因此到王品集團應徵,試用期時發覺指揮他的幹部,年紀都小他一大截,無法適應,因此希望我幫他介紹一份機械本行的工作。介紹到一家製造工作母機的工廠,起薪比高職生低,迭有怨言,於是請教當企業主的朋友。
  他如是回答:「學校學的是一回事,到職場都要從頭學起,俗話說,三冬五冬出精工,至少要學三年,才能出師,他的師傅雖然小他2歲,但從高職起就在這裡實習。到現在十年了,當然是月領十萬的大師仔,昨天輸送帶的誤差率也是那個高職生抓出來的。但,」朋友搖搖頭:「現在的高職生和大學生一直拼升學,也不來現場學,真的不能用……」
  然而反觀另一個到峇里島地中海度假酒店當潛水教練的年輕人──有地獄廚師之稱的上海費爾蒙和平飯店台籍行政總廚劉一帆。他念高職時一心想升學,高二在亞都麗緻實習時,嚴長壽總裁一句話「不要為了文憑唸書」點醒了他,從此,他的目標永遠只有一個───當世界第一的廚師。至於到峇里島當潛水教練,是為了向世界級的廚師學烹飪。
  劉一帆從不間斷進行他的一萬小時修練,雖然最高學歷只有高職,但他31歲時就當爬上餐飲界的最高峰。
  朋友說的好:「三冬五冬出精工」。如果每天付出9個小時的努力,累積三年,是一萬小時;如果利用放學或下班後的三小時努力,十年,也能累積一萬小時。
  如果你還年輕,快點找到你的興趣,去自我進修或提早企業實習,開始你的一萬小時修行吧,這可能是你打敗升學主義的唯一途徑。如果覺得走錯路了,另起爐灶太難,也應提起勇氣開始你一萬小時的第一小時。就像我也一樣,大學畢業後才開始努力學英文,學寫詩,十年之後,也能利己利人。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過:「對過去戀戀不捨的人,成就不了未來。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變的,就是這個世界隨時都在變。你必須相信時間的力量,所以,請儘快從過去走出來,釋懷過去,總結過去,而不是一天到晚地琢磨著回到過去。
  過去的種種,對現在的你已經毫無意義,仰一仰你的頭,看看前面崎嶇的路,好好地接著前進吧。」
  講的真好!其實開始就是一種抵達,只要選對一條正確的路,開始累積你的一萬小時吧。做,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