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落了,就差了

打破名校迷思?快去彌補你的資訊落差!

打破名校迷思?快去彌補你的資訊落差!

  八十年在補習班擔任輔導老師時,另一位英文輔導老師一到傍晚,就背著書包,匆忙離開。
  「每天這麼趕,要去哪裡?」不禁納悶提問。
  「唸教育學分班啊!」
  「什麼是教育學分班?」
  22年前的發問,改變了我一生。
  那一年我也參加了彰師教育學分班考試,修畢20學分後,隔年進入私校,開始在黑板上塗抹我最愛的志業。
  那一年學分班只有三位男性,一位是大學高我一屆的學長,他知道我做過2年貿易,老拿一些貿易實務與我討論,引起我的好奇:
  「你不是要當老師了嗎?學這些做什麼?」
  「想參加國貿局的考試。」
  「考上要做什麼?」
  「考上就到駐外的經貿單位服務,也算是外交官的一種?要不要一起報名?」
  看了看資料,都是自己擅長的科目,加上自己的國貿背景,覺得很有勝算,但巨蟹座怕離家太遠,還是沒填那張報名表。
  隔了幾個月,學長辦了休學:「運氣好,考上了。你知道,解嚴後,中共允許台灣在國外廣設經貿代表處,所以今年缺很多,我們系上男生有考的幾乎都上。」
  當時很羨慕學長,也有點後悔沒報考,但心中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我的資訊落後他人這麼多,而這些資訊都足以扭轉我的一生。
  後來學到一個名詞──「資訊落差」,終於豁然開朗。原來資訊的落差會對一個人的命運影響至鉅。
  大學時屬於翹課一族,朋友一起玩樂居多,對於前途,自然隨性(現在想起來,應是隨便)。今日驀然回首,才發覺同學職場的「群落性」。
  有一票女同學在大四就開始準備教師甄試,早我三年擔任教職。還有一票愛讀書的,上同一家托福補習班,同一年出國拿了學位。當然,還有那一票把握歷史良機的同學,一起當了外交官(現在的錄取率只剩千分之一了)。
  他們資訊豐富又及時,他們因勢利導、順風而上時,我竟然一個人躲在淡水,賣了六個月的冰淇淋?
  同學在一起,會交換資訊,會彼此模仿,會集體行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同儕效應」,而這也是大家一窩瘋搶進名校的誘因之一。
  作家劉軒舉的例子最誇張:「哈佛開學典禮時,校長告訴我們,真正的哈佛不是課程,不是長春藤的名號,而是坐在你旁邊的同學。我看看旁邊兩個樣子很矬的拉丁裔人,天哪,這就是哈佛?」
  是的,同儕效應真的強大,但關鍵在於,同儕間資訊流的質與量,在不同學校形成的落差。
  女兒高中時無法就讀名校,本身強烈感受到同儕間資訊交流的良莠不齊。還好女兒在學校同氣相求的奮鬥夥伴,是學校少數對學業有規劃的一群。他們一起參加英檢,一起參加技優培訓,加上學校科主任熱心引導,終於靠技優甄試,進入台科大。
  靠尋求優秀同學及熱心老師的協助,是就讀非明星學校,彌補資訊落差的方法之一。然而我們也不可忽略影響資訊落差的另一重要因素──家庭背景。
  二○○八年,負責國中基測命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分析過去五年間全體參加國中基測三十萬名考生的背景,結果證實,家庭收入、城鄉差距和基測成績高低息息相關。不同社經地位考生,成績差異可達45分到54分(滿分三百分)。
  不可諱言,因本身一直從事英文教學,因此對這一條路較為嫻熟,在輔導女兒的經驗及資訊不虞匱乏。
  在葛拉威爾(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書中,舉了兩個很有趣的對比例子:一個是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一個是在益智節目中所向披靡的失意天才藍根。前者在劍橋攻讀研究所的時候,差點下毒殺了導師,後者因為媽媽不知道可以申請助學貸款,而面臨繳不起學費的困境。但前者最後經過協商,校方決定包容歐本海默,暫時讓他休學。而藍根則是走投無路,最後只能休學跑去當建築工人。
  而書中,也清楚地提到,所謂的社經地位差距,不只是呈現在成績上,也是呈現在跟社會的互動上。歐本海默是富商和藝術家之子,他知道如何據理力爭;藍根則是住在貧民窟中,成天必須和酗酒的繼父打交道,對他來說,和權威打交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躲避。兩者的出身環境和所產生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造就了他們日後的命運。
  一位在國小擔任訓導人員的朋友,常向我感嘆:「老師一遇到行為偏差的學生,就往我們這邊送,直呼這些惡魔都沒救了,因為我以前在輔導室,知道他們都是家庭有問題的孩子,有的是隔代教養,有的是雙親重病,連生活都有問題。他們已經沒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去教養他們,如果學校老師再不用愛心去體諒他們的起點行為,然後靠教育去彌補家庭背景的差距,國小畢業後,他們的人生都只能往低下的階級流動。」
  這位朋友提到資訊落差及家庭背景產生的現象,我們稱為「階級複製」。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馬太效應」,很生動的說明「階級複製」。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說:「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也就是說,愈成功的人,愈會得到更多的機會,使他變得更成功;成績愈好的學生,愈會得到老師的關注,老師的關注就會使他在課業成績上更好。
  我的父母並非高知識分子,學生時代也缺乏足夠的知識,若非因緣際會,加上一點小聰明,我今日可能無法幸運安身立命。
  然而在家庭背景永遠是不可變項的今天,唯有教育是階級流動的唯一法門。今日教育人員若再以教書為唯一工作,不肯向外涉獵職場資訊,也不肯與弱勢的孩子聊天,因材施教,給予有用的生涯規劃資訊,這個世界將回到古老的階級世界,而歷史已證明,階級無法流動的社會,將導致彼此誤解與隔閡日深,當它引爆,無人可置身事外。
  想對手上還握著粉筆的教育同道說:我們是資訊與階級落差不斷拉大的世界裡,橫跨其間,那道窄窄的橋,別讓它斷了。出身貧窮的天才不一定會被埋沒,非明星學校的孩子也不一定要庸碌一生。
  葛拉威爾在書中點出根據統計學上,今日大多人成功的利基,但當利基匱乏時,葛拉威爾在書的導讀中,也很熱血的期許我們:
  「人類文明進化的目的,就是在與統計學之必然對抗!」
  這是死守,你已是最後一道防線,拿粉筆的戰士們!去對抗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