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我們那年荒唐的志願

膜拜分數的子民;一場志願選填的世紀大亂鬥


  20年前,午夜兩點,電話咋響,惺忪中,匆忙接起:
  「蔡花,請你們不要再找我了好嗎?我不像你們,我混的不好。」
  「可是,阿海,」隱約中認出失聯死黨的聲音:「是兄弟,還分誰混的好不好….」沒等我講完,那方已掛掉電話。
  阿海是高中四個死黨之一,四人在校成績相捋,畢業那年他考的最好,403唸成大企管;第二高是老傑,399上政大法律;我343淡江英文;石頭342東吳法律。
  十年寒窗待那日,大考塵埃落定時,永遠幾家歡樂幾家愁。樂的當然是「國立金榜」高分群落,愁的命定是那「私立大學」孤門寥落。
  但四個人28年的紅塵實驗,一場大考似乎並沒有那麼大的法力,去排定一個人一生成敗功過的命盤。但它卻像生命的轉運站,將我們運到下一個未知的驛站…….
  自小愛畫畫,得的獎項都在繪畫類,因些每次寫「我的志願」時,一定寫:「我要當個大畫家!」因此國中畢業後,便以明志工專工設科為第一志願。第一年差1.5分落榜。國四再拼一年,結果考數學時看錯時間,整整二十題未做答,出考場後就坐在階梯大哭。二哥和他一票建中的同學在旁覺得好氣又好笑,不斷的安慰我:「別哭了,考不上又不是世界末日…」
  「怪怪,有一中可以唸啊…還哭?」
  還是哭的很慘:「不要!我要畫畫!」,整整哭了30分鐘。
  唸高中時,除了國文,沒一科行。家人問我的志願選填。
  「企管或法律吧!」因為這兩個科系的名字「好聽」。
  熟知大考數學考了12分,三民主義不及格,二個志願填不了,只好靠國文加分,莫名其妙唸了自己完全不在行的英文系。
  天生咬合不正,耳朵重,英文聽講不行,文法更是一翹不通。被延畢後,人生整整比別人晚了二年,覺得這輩子是沒希望了,但又有義和團式的自大,自詡:「泱泱華夏子民,不習番邦異語,何愧之有?老子就是不相信英文不好,會找不到工作!」
  日後,找的到工作,但薪水真的不高。頂著英文系的招牌(或壓力),二十幾歲才開始苦讀英文,唸出一點心得後,發覺前面的路越來越開闊(老師說,英文很重要,常常是對的)。
  年過不惑,驚覺28年前大學考砸了,竟是上帝對我人生最大的祝福(Blessing in Disguise)。因為做過生意後,發覺自己的生命情調和商場根本就不同tone;而自己太感性,太理性的法律語言不啻是外星文。
  28年前,沒有人跟我說:「你喜歡與人相處,教書適合你。」誤打誤撞進這行,是冒險,也是幸運。但我的其他死黨呢?
  老傑沒唸政大法律,因為那個年代律師與司法官考試的錄取率不到1%,結果他唸了保障就業的警大。
  生性豪爽、任俠仗義的老傑破了不少大案,但也因交遊廣闊,所長任內被檢舉與盜採砂石業者過從甚密,而遭起訴,後因無具體事實,獲判無罪,但打擊過大,一生已無意仕途。
  這幾年常和老傑泡茶敘舊,老傑颯爽如昨,詩詞歌賦,口才便給,忍不住提起:「你聲線好,目識不忘,又邏輯清晰,不從事大傳或教職,真的可惜!」
  「唉,我也這麼覺得,但28年前,我哪知?」
  考最低分的石頭,躬逢228事變(法律人戲語,因那一年律師高考錄取人數突然由雙位數暴增為228人),大學一畢業就擔任律師,最後成為月入七位數的名律師。他常說:「原來讀書時每科都強的叫高手,但出社會後,一科特強就是高手。像我,英數超爛,理化進不去,就背科行,結果律師只考背科,我念法律系真的念對了。」
  石頭講的沒錯,大考時他考最低分,但他後來收入最高,還最早進入博士班,成為社會上呼風喚雨的名人,但爬的最高的他,最後卻也跌的最慘,六年前因案被判刑12年。原來人生還有更重要的學分是我們必修,但大考是不會考的。
  考最高分的阿海大學畢業後,自行創業不順,後來在中小企業浮浮沉沉,終於在民國100年考上公務員初等考試,當一個安穩的公務員。
  一位任教中正大學經濟系的老友,曾這樣敘述自己的求學生涯:「以前唸私校夜大統計系時,常覺得自己是第三流的大學生,但後來發覺數學好的人唸統計很吃香,統計又是經濟學最重要的工具,所以我因數學還可以,一路唸的很順利。反觀管理是老闆的學問,卻是大學生最愛念的科系,但唸完後,三計(經濟、統計、會計)只學到皮毛,如果不再進修,對未來深造或求職都不利。反而是「不好聽」的會計系,現在是充分就業。」
  28年前的資訊不多,學校的輔導系統也不像今日發達,我們四個傻蛋只是膜拜分數的子民,在一場志願選填大亂鬥後,被分發(或飄落)到我們今日的人生。
  但相同的「大冒險」到今日似乎仍盛行,「選校不選系」仍是顛撲部破的顯學,「非國立不念」更是套在所有考生頭上的緊箍咒。於是許多考生選填了國立大學沒有興趣的科系,二十年教學生涯,看這些同學,後來常成為職場的弱勢。
  一位雲林的讀者,日前FB求助:「家裡的人執意我去讀警專(已考上),原因跟現在叫自己小孩考公務人員的父母心態相同,僅是希望在現在不穩定的環境中有份穩定工作。但是,我想要往多媒體設計方向走,尤其是實踐,但父母不准我念私立大學。」
  台灣的媒體設計薪水一般不高,所以父母憂慮有因,但要把充滿創意的不羈靈魂套進制服裡,一定痛苦一生。
  不可諱言,公立大學的資源及學風,客觀上常優於私立大學。但今日,實踐雖是私立,設計學群已是國內第一把交椅,畢業生月領六位數所在多有。至於唸大學的費用差距,主要並不在公私立,而是在住宿費與生活費。事實上,念外地的公立大學,其花費可能比念離家近的私立大學還貴。若孩子力有未逮,選擇一個符合興趣、又辦校認真的私立大學系所,也是明智之擇。
  才氣盎然的讀者最後如是回覆:「老師有看過動畫「進擊的巨人」嘛,就好像城牆裡苟安度日的居民,與「餓狼調查兵團」那樣吧!全看你是否有挑戰的決心。這讓我想到嚴長壽形容的「舒適圈」與「勇氣區」。我想去韓國留學XD,一直很崇拜韓式畫風與美術設計。大概有個底了,謝謝老師花不少時間看我的廢話!」
  是啊!誰會想到幾個死黨28年後的人生,與當年分數高低一點都不相關呢?真正相關的是資訊的充足與否,以及是否從事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工作。
  這位小讀者資訊已足,也知道自己專長所在,真的不要再逼他活在大人設計的「舒適圈」了。李安一直不肯為父親考一個公務人員,但看他在「勇氣區」裡發出的光和熱,兩岸幾億華人,誰沒感受到那溫度?
  在這一個職業生滅無常的年代,成功者永遠是從事於「喜歡又擅長」工作的人。但記得,喜歡與擅長是會變動的(中學時,我沒想過成年後會這麼喜歡英文和教書),總要隨時體察自己的喜歡,然後努力(真的要狠狠很努力),讓它變成你的擅長。之後你會發覺,你的學習場域早就超越了制式的學校,最後你會了然,那場大考的分數,是一個假的神祇,而「非國立不念」這個魔咒,我會叫進擊的巨人打破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